“昔日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”如果說,以前的收藏是一項貴族活動,那么如今的收藏市場,已是“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”共存的全民盛會了。“這個世界上,什么‘家’最易當?收藏家。”我市某資深收藏人士簡單一語,道出了現如今收藏市場的雅俗共賞之風。
撕下最后一頁日歷,2011年就在眼前。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步入“大牛市”至今的收藏品市場,在過去的5年內,擁有怎樣的得與失?面對下一個5年的到來,義烏收藏品市場該何去何從?
“目前,加入收藏協會的‘鐵桿藏迷’已達300余人,而我市的收藏愛好者,絕對有上萬人之多。”義烏市收藏協會副會長童曉說,過去5年,義烏收藏之風空前高漲,收藏已經成為一項全民活動。
古玩書畫城
開創義烏收藏新局面
2005年9月,義烏市收藏協會成立。而在“十一五”期間,義烏收藏界最具歷史意義的事件,就是義烏古玩書畫城的開業。
集古今雅趣,承聞名薪火。文化藝術品的研究、收藏與投資,開始逐漸成為一項群體性的社會活動。民間的收藏熱情噴涌而發——自發的地攤集市,先后涌現的大小畫廊、古玩店、奇石店、收藏品商店……歷經毛家巷一帶、貝村路一條街的幾度變遷,最終,義烏市國際花市古玩書畫城于2006年4月1日隆重開業。
開業之初,古玩書畫城擁有47間平面古玩店,28間書畫店,31間工藝品店,數百個地攤能同時經營。之后規模不斷擴大,到如今畫廊33間、奇石館13間,陶瓷館10間、玉器店16間、木雕15間、裱畫室3個,臨時攤位30個,地攤容納800余個的盛況。每到周六交易日,交易區內地攤一個挨一個,各式奇特的古玩商品琳瑯滿目,場內人群熙熙攘攘,打探聲、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,組成一幅熱鬧生動的畫面。
然而,如今的古玩市場還多是鐵皮房和地攤,亟待有一個更好的平臺供廣大收藏愛好者經營、購買、把玩,大家都在期盼一個更富盛名、更具功能的收藏古玩、書畫集散市場出現。
記者從義烏市農貿城國際花市辦公室了解到,目前,新古玩城的規劃正在上馬進行。屆時,400多間店面的仿古建筑群將內“藏”于花鳥市場中,并與之形成一個藝術品城。
“新古玩城的落成,勢必能吸引全國各地、甚至世界各地的客商來義烏淘寶、獻寶。而新古玩城也將會吸納古玩、現玩(郵幣卡、錢幣等)、石玩(玉器、珠寶等)等更多類別的藏品入駐。”童曉表示,“十二五”期間,收藏品協會更要煉好內功,把籌辦收藏品鑒定委員會放到議事日程上,通過集體把關,消除古玩城目前隱現各自為政、互相拆臺的現象,塑造義烏收藏市場的積極穩健形象。
現玩或成日后收藏主流
2003年來義烏經商的香港人張偉民,在義烏收藏市場淘到不少寶貝。“2003年花了1000多元人民幣買到一套猴票,現在已經漲到14000元了。而我隨后花了4000多元購買的文革十年郵票全集,如今市場價已飆升至一二十萬元。”這不是個別現象,在義烏收藏界,這樣的“傳奇”還有很多。
“但是我預計,隨著義烏的企業家、上班族、退休員工這樣的收藏愛好者越來越多,未來5年的收藏市場,勢必會出現古玩真品、古玩珍品越來越少的境地。”童曉分析,古玩收藏,很有可能會成為有錢也難得的“無米之炊”。“古玩收藏,將會逐步成為高端藏品,是有資金、有收藏知識、有收藏興趣愛好人士的選擇。而包括玉器、奇石、郵票在內的現玩,以及舊書報、文革用品等在內的收藏品,將會成為日后收藏界的主流。”
通過多年來的收藏實踐,一批經驗比較豐富的收藏者開始發揮其在業內的影響力。他們對藏品不斷進行研究,不斷在各級報刊發表文章,出版專著,已然成為現今省內收藏界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。童曉說,過去這5年來,余漢平出版了《青銅器》并引起較大反響,由市志辦劉俊義主編的《義烏票證》,也即將與讀者見面,義烏收藏界的不少收藏“大佬”都有文章收錄。
“專業、系統,是日后我市收藏界的一個大方向,家庭收藏館、專題收藏館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不少收藏‘大佬’的專題研究成果也將陸續發表。”童曉說,義烏收藏愛好者的鑒賞力,是必然會越來越高。